Minerva 系列文章之二
申請 Minerva 大學的過程與思考
我正在舊金山展開第一學期的 Minerva Life,而正透過寫作回顧一些歷程。這是系列文章的第二篇,分享申請心得的思考、面對挫折的方法。有興趣的話也可以參考第一篇長文: Minerva 1/3|這是一間什麼樣的學校?
背景
我是黃岳涵,成長背景主要在體制外教育,沒有在學校時,經歷了許多自我探索。很有趣地,我也分別體會過每個階段的體制內教育(讀過一學期國中、一學期高中,也參加了會考與學測)
過去一年,我在交大理學院學士班讀應用數學。算在大學有不錯的發展:課內與課外學習都很活躍,也認識要好的朋友 🤘
大一上我申請了 Minerva Schools,被通知錄取後(經過人生方向的思考)我決定改變道路走上 Minerva 四年的旅程。過去這年收到許多幫助,(交大校訓:飲水思源),因此抱持這樣的精神去分享 🙌
目錄
- 00 影片 — 九月之後我要去讀 Minerva Schools 🏃🏻
- 01 如何申請 Minerva?📚
- 02 申請心得 🆒
- 03 錄取 🔥
- 04 選擇離開交大 🔛
文長 — 先說明 2019 申請開放中,可以到學校的網站了解更多。
00 影片|九月之後我要去讀 Minerva School
設了這個如此不通順的標題,源自於當初自己興高采烈的(但在影片中很冷靜XD)錄下了這一段影片 — 說明我要從交大轉學,也收到比意料之中更多的關注,甚至飛來地球另一端之後,還遇到有看過影片的人。
是個鼓舞我繼續分享這端旅程的一個出發點!
01 如何申請 Minerva?
這是最常被問的問題之一,我想一部分的原因也是因為它標榜「全美錄取率最低」的大學,但同時對很多人來說聽都沒聽過,所以令人對申請過程感到好奇。
序章:被拒絕過一次
我是在高中自學的推廣活動聽聞 Minerva 這間學校的,而在高三時申請過一次。故事有趣的部分是 — 在第一次申請時,我收到了拒絕信。當下有體會到熱情被澆熄的感覺,不過沒有低落太久,因為當時很期待交大生活+很享受不用讀學測的自由日子。
真正對於沒有錄取 Minerva 感到可惜,其實是交大開學幾個月之後。
大學的多元性與我想像中的有些不同:希望在大學年紀能認識世界更多更深的我,覺得世界上在發生的各種事,離我在校園經歷的距離很大。
回到申請過程。我認為 Minerva 的申請過程有著優秀的設計,在不收任何費用的情況下有效率、也讓不同文化的申請者能有展現空間。申請全部都是線上作業,也不會參考美國的 SAT 或 ACT 成績。
申請分別有三大階段: (A) 基本資料、(B) 測驗、(C) 成就。
1A 基本資料 🔖
除了基本的個人資料以外,也詢問就讀學校本身的排名以及學生校內排名,並且會看學生成績單。完成這部分就是要提早與據實以報,提早進行的理由是,申請要牽涉到你的校內行政單位,學生、學校、Minerva三方溝通下,同常會花費一週到三週。
如果英文不是你的母語,就要提供檢定證書或是說明你如何練習英文。這部分我解釋了自學時看了許多線上課程都是英文,也持續有跟朋友用英文聊天,所以學業與生活的練習都有保持。
1B 挑戰 ⚠️
Minerva 不看大考測驗,而是自行設計考題來看學生是否具備足夠的基礎學力。測驗包括數學、閱讀、寫作、表達、創造力、邏輯(像智力測驗),至於怎麼準備我沒有打算要說(哈),因為 Minerva 想要測出的就是學生本身的能力,而不是準備考試後的表現。
1C 成就 🎉
希望你列出三到六個成就(Achievements),用限定的字數描述,並放上文件佐證與佐證人之聯絡方式。這是個寫個人履歷的概念,你可以提出你得到奧林匹亞獎牌、發起一個活動、實習,或是任何一個自己覺得引以為傲的成就。我在今年列的是:自主學習經驗、交大用電資料分析、深度學習(Deep Learning)經驗、發起自學生聚會、實習與工讀經驗、社區堆肥發起與農園志工。
以上三個步驟,就可以完成申請。不過,究竟用什麼標準篩選學生呢?Minerva 不打算公布,我的猜想是,與其提供標準讓大家去 Fit,更重要的還是讓每為申請者具體呈現自己。
不過特別之處是 Minerva 收學生數沒有上限,只要這一屆學生特別優秀,就會收比較多,反之亦然。所以申請者不用擔心跟別人競爭。
我認為 Minerva school 的流程值得借鑑,簡單有效率、具有客觀衡量的標準(成績、挑戰)、也有個人發揮的部分(成就)。他們設計出這套流程來衡量來自不同文化的學生。考學測我準備了六個月,讓我感覺像在體能訓練,挑戰著同樣的事重複做到熟練完美;申請 Minerva 只準備了一個月,而過程像是在寫作,透過不斷反思生出一個簡化的結晶,兩者的努力與收穫都在不同的維度上。
開學後補充 📚
在 Minerva 的環境中,我看到同儕會產生「冒牌者症候群」,認為自己其實不夠格,是出了差錯來到這裡的。這點前幾天聽學校的 Chief Admission Officer 說:每一位錄取者的審核都至少經過 16 ~ 20 人的決定,所以每個人都是有理由來到 Minerva 的。
很啟發的是:Minerva 並不是打造出一個樣板,然後一檢驗每個人是否符合。學校想看的,是把這些不同背景的學生放在一起之後,會共同創造出什麼樣的一個社群?在這樣的社群中,學生會成長成為什麼樣的人?
而他們用這樣的選材方式仍然能規模化,在我們這屆,學校約從 20000 人中選出 300 多個,錄取率 1.5%。
02 申請心得
我在第二次申請進步的部分 🆙
- 大一上成績:GPA 4.0/4.3, 交大應數系排一(1.7%)
- 課外活動:展現了課外興趣,也展現了自己在這些興趣的努力過程(Commitment)
- 連貫性:在 Achievements 的部分,我選擇了跟我未來發展確切相關的,整份申請內容更有著「我過去經歷是哪些,而未來要往哪裡走」的連貫性。
申請建議方向總結 ✅
經過高三申請交大、UWC、Minerva 的經驗,我有了一些心得,這些心得是通用於申請所有學校的,不限於 Minerva。
我第一件意識到的是:
「申請學校」是一件充滿知識的事,我必須雙向去思考:(1)你是什麼樣的人 (2)學校要找什麼樣的學生。
我意識到的第二件事則是:
這些知識是需要主動去尋找的
|方向一:了解學校|
閱讀學校網站網站資料、閱讀申請心得。除此之外,「想辦法找在那間學校讀書的人吃飯聊聊」,其實對我很有幫助,也沒有我想像中的困難。
|方向二:了解自己|
架構:可以用表格整理自己的經歷。每個事件都可以分為「過去經歷什麼?」、「(造就)現在累積了什麼能力?」、「(造就)未來會有什麼樣的發展?」
我自己曾把一些「關鍵問題」寫在名片卡紙上,跟悠遊卡放在同一個卡盒中,並且在坐捷運等公車吃午餐之類的時間拿出來看、反覆地想。以下是一些例子:
- 「生命裡的重要事件給自己的意義是什麼?」
- 「我擁有什麼特質?(我擅長什麼事?)(請連結到能夠具體說明的例子)」
- 「關注什麼樣的事?為什麼我會關注這些事?相關的經驗?」
- 更多相關的問題,可以搜尋關鍵字 “Behavior questions”
(老實說,大部分的方法都是在我高三時準備的,反而第二次申請沒什麼花力氣去發掘新方法。到現在也有點忘記了。有回想起來再補!)
|對我有幫助的資源|
主要是 IOH.tw、知乎、網路媒體(Inside, 換日線, 個人部落格),以及用英文與中文關鍵字,在 Facebook、Youtube、Google、Medium 找相關文章。除了大學面試的文章以外,也偶而能從工作面試的文章中得到靈感。
申請的困難之處,變成最關鍵的學習
#1 「可能失敗第二次」給我不少壓力 🆘
我高中以來一直相信著這個概念:「自己是有能力改變自己的環境的。」(我通常喜歡包裝成:”沒有不好玩的地方,只有不會玩的人“)我覺得這樣的思維賦予我一直主動探索的信心。擁有了第一次沒有被錄取的經驗,假如失敗第二次的話,其實會直接打擊到我這個想法;同時他也意味著我必須去面對自己一年前在哪裡跌倒。
“Embrace Failure” 是一個知易行難的精神,經過再次申請 Minerva 的經驗,感受到面對跌倒真的是困難的,但至少得要與自己的跌倒過得去。
#2 自我懷疑:當你都覺得自己不夠好 👎
這個想法蠻看個人性格的。而我就是在帶有自信與自我懷疑中來來回回,這也讓我學到一些讓低落的自己打氣打氣的方法:寫各種便條、觀看一些讓我打氣的影片(例如:Letter from Minerva Student)、透過運動放空、透過週記或月記反思。(月記的例子)
#3 失敗可能有很多原因,別想都不想的自責 🌚🌝
雖然很難聽進去,但有時候失敗不全是你的錯。有可能你的才華不適合你申請的學校。有可能是你的才華沒有被呈現。有可能現在走歪的路會在多年後帶給你不同的成長,而你會發現這些路其實就是你的過程,沒有走偏。
如果能慢慢消化面對低潮的情緒,把重點聚焦在你從過程中得到的成長,以及之後努力的方向,這樣的心態更健康。對我而言,「能夠把心態調整成健康模式」,是我在申請過程中重要的 EQ 成長。
這段時間特別感謝爸媽、小朱、嬸嬸碩禹、Adler、以及其他幫助我的人!
03 錄取 📮
錄取的當天打開信就知道,我應該錄取了,因為跟去年收的信格式不一樣 😂當時我剛起床,在確定這是一封錄取信之後,冷靜的跟室友說:欸我覺得我應該上 Minerva 了。(如果不是,我可能還要自己去消化這二次打擊)
那感覺像是坐在飛機上,突然被通知目的地改變了,而你當下的動量還是跟原本一樣。你無法用感官知道生活被改變了,改變是以抽象的概念傳遞到你的腦中。
Minerva 在錄取網頁上放了什麼元素?
因為看到一些蠻有趣的元素,所以特別想多寫這段。Minerva 設計了一個網頁,來讓錄取的學生更加了解 Minerva。網頁中提供了這些東西來吸引學生,我也打上吸引我的分數(滿分 5 分)
- 一段動畫,一段來自學長姐的影片(+3)
- 一個地圖,標示其他學生的位置(+3)
- 其他錄取同學的個人照(自己上傳的)(+3)
- 相關文件,深入介紹 Minerva 的課程、理念、資源(+4)
- 一個學長姐 Mentor 的聯絡方式 (+5)
- Minerva 的 Instagram 帳號(+3)
除此之外,大部分的學生都受邀在十二月或三月來到舊金山參加 ”Ascent”,約三天的體驗活動,讓你認識未來同學、學長姐、學校氣氛文化。我觀察這是很多學生確定要來 Minerva 而不是其他學校的關鍵。不過我因為很晚送出申請,就沒有機會參加 Ascent。
2018 Ascent 的影片
說遠了,接下來回到我希望透過寫作沈澱自己的部分:
04 做出決定要離開交大 💬
「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」
理由是,其實作為一位交大的學生,我覺得享有的資源是相當充沛的。大學校園與圖書館、能夠輕易跟教授討論的 Office Hour、研究與實驗室、交換學生、校友網路等等。我可以想像,在交大四年之後我能成為什麼樣子。
另一個想待在交大的想法是,基礎學科是重要的。要了解前端的科技,需要資訊、數學的基礎理解。而交大是個很好的環境學習這些,要有國際研究經驗,也可以透過獎學金與出國交換(比在臺大容易)取得。
(感謝黃武雄老師、葉丙成老師、莊重老師與我的對話)
對於下定決心要做研究發 Paper、建築、體育、機械、生物等等需要實驗室或設施的科系,或許待在交大會是一個比 Minerva 更優的選擇。
然而我想做的是什麼?怎樣的事情真正讓我感到有動力?
關於興趣
我想「拓展自己對多領域的知識」是我有經驗、樂在其中、也想繼續發展的。我會在了解 Medium, VSCO, Uber, Notion 帶給社會的價值中感到驚奇,並且對於「如何打造好的產品」「如何用設計改善問題」「如何用前端的技術在業界帶來突破」這些問題感到熱情。
關於深入學習與利用資源
同一時間,我知道線上資源的內容品質,已經遠遠超過我在課堂上被給予的。就我在深度學習、設計與商業的興趣,能帶來極大成長的是把好的資源給讀好學深,例如:這個、這個、這個、這個、這個、這個、這個、這個、這個、這個 …還有無數的書、文章、演講等等資源。
老師說在投入專注到大學課程之後,能夠自己規劃及學習的時間並不充足。如果,最後學習成果的差異,不是在課程內容材料在我能不能透過討論、反思、提問的習慣來利用這些資源,我反而覺得在 Minerva 主張自主學習的情況下,我可以繼續練習更好的自學成果。
能夠主動尋找這些資源是相當有價值的,但相等重要的是要有時間與習慣穩定學習與反芻這些資源。即使在 Minerva 這樣的小規模的教授數之下,只要能夠整合這些資源 — 加上主動去向外連結 / 應用,我挺有自信可以學的更有品質。
關於增廣見聞
另外,我深切體會到「人生的多樣性」是我想追求的。希望能有機會更深刻的體驗城市,了解更多的議題;希望能有一個場合是鼓勵嘗試與擁抱失敗。而這樣想要吸收更多經驗的想法,特別是在十九歲時強烈。
Minerva 的跨城市、多國、特色課程。這些點,在未來連出來的樣子應該是相當獨特的,而我相信這樣的獨特很有價值 ⚡️
關於同儕
最後是同儕 —我知道總有一天我能夠出去看世界,假如不是 Minerva,也會是交換學生、工作、旅行等等。不過如果能在大學階段與 150 個帶有相似理想的人相處 — 了解他們的故事,一起對共同關心的事務展開行動,那真的將會是一件很幸運的機會吧。十年之後這群同學會經歷什麼樣的人生,在世界的地圖上扮演什麼位置,也令我相當期待。
總結來說,我想學的還很多很廣。選擇 Minerva 不是因為滿足於我現在的樣子,而是期待我離開Minerva 能夠成為的樣子。
05 下一篇預告 📣
來舊金山之後,不像我原本想像的能有充裕的時間寫作><
空閒時間都拿來思考與探索城市了。因此這篇文章寫下的時間點比預期晚,但好消息是,申請期間還沒結束!希望看到未來有才華的臺灣學生一起走上這段旅程:
系列文章的第三篇,我希望能夠整理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自己,以及對於 Minerva 生活的想像與規劃。
有特別好奇的問題嗎?或是回饋?歡迎找管道,留言讓我知道。
Contact — yhhuang@minerva.kgi.edu
By 岳涵,在 2018.12.02 修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