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得:大學上課與自主學習的平衡點

自主學習者在大學的學習經驗,與反省

黃岳涵|Yueh Han Huang
7 min readJan 9, 2018

幾乎每個人進到大學之後,都要重新適應一次學習方式:教授的講課或許講得太快/太慢、要自己消化作業並保持練習、或是基本的作息規劃本身就是一個問題。這學期,我算是靠著自學經驗而接軌的不錯,但也犯了一些錯,透過本篇作為一個個人心得回顧。

(本篇原先取名為【你怎麼看待「翹課」這件事?】,但稍後改成現在的標題,我覺得重點是在自主學習與上課的平衡,而不是有沒有翹課。)

物理課的板書

昨天是線代期末考,結束之後覺得有點可惜,因為我其實享受線代的學習,這幾天也盡力的去學習,但還是因為過多量要消化,以致有些觀念不清楚就進課堂考試了。

而為什麼麼提線代?因為我在第二次期中考後就沒再進過線代課堂了,我給自己的理由是:覺得自己學習比較有效率。(有沒有覺得這理由挺熟悉的?我身邊也很多人這樣告訴自己)

實際上,就單元的理解上,的確是這樣。但是我低估了進課堂的價值,也有些高估自己的能力。作為一個學習者,我覺得我跟課程會分分合合的,但都有各自的過程與理由:

第一階段:上課

物理課

大一好寶寶。

第一期初我就是處於這個狀態:勤奮上課。我抄筆記,理解老師講的內容,也同時進行課本的閱讀,甚至在比較得心應手的課上閱讀補充資料與做作業。這時候我的主被動學習,大概是 2:8,大部分還是仰賴課程進度在學習。

第二階段:翹課

離開課堂進行自主學習後,對翹課有了新的想法

化學課下課後

因為有想要做的更好的野心吧,我在期中考後開始選擇Dropout一些課,原因是「發現老師幾乎只講課本裡的東西」「自主學習是需要不斷鍛鍊的肌肉」「重點是東西學的好不好,不是有沒有參與課堂」

於是我離開化學課,拿去聽李大偉的OCW(也旁聽了應化系開的化學,覺得挺有趣的,老師帶給我不少課本沒有的);離開線代課,改成從齊老師與Gilbert Strang的課了解觀念,並自讀課本了解細節。還有吃午餐的時候滑滑線代啟示錄

我得到了時間,我用更aggressive的狀態在學習。
但因為我沒有用心去設計學習流程,幾乎是在仰賴意志力去讓我穩定學習,而意志力的本性就是不穩定的,缺了系統支持的結果是,我的學習也變得不穩定。
而且我傾向把時間用滿,所以也會有很多的外務跑來吃掉我排給的線代與化學時間,這也沒辦法,我的學習結構的是那麼的軟,很容易就被一口一口吃掉了。

線性代數後,豪豪問夏聲老師問題

我開玩笑說我欠下了 #學習債。(google後發現沒有人用這個詞,哈哈!)

但這其實是一個危險的時間點,原因當你放生一些進度時,課堂已經離你一段距離了,就算嘗試回去,也會覺得自己零零落落的很多(化學與線代都有知識相連性),導致吸收度甚至比原先課堂學習效率還要差。這時如果有沒有太多時間又上課又自學,就只能冒著欠下更多債的風險繼續自學。

除了欠 #學習進度債以外,更需要思考的是:欠下 #學習深度債。
(對,學習債可以細分兩種!)
如果一昧地想用Crashcourse的方式追上進度,再一知半解的狀況下繼續下一段知識,是相當危險的。特別是會影響到對未來幾年的學習/工作,因為學習是累積性的。因為很難察覺存在,所以也要設計習題完成度等 #指標 來檢查自己的學習深度,Active Recall、錄音記錄自己所學、費曼學習法,都是可以用來測量學習深度的方式。

雖然這段時間,我在主被動學習的比例大概是 7:3,但是就欠下的學習債來說,其實整體成效應該比我在第一階段還低落,是活生生的教訓。如果能設計一個更好的學習架構,想辦法把意志力驅動的學習改成外在驅動,我或許能得到很多成長,所以這部分是可惜的。

補充:翹課會讓教授感覺學習態度不好,如果沒有拿出實力來證明,就是真的學習態度不好XD

尹含樹與黑板

那如何設計這樣的系統呢?我覺得方法有:(本篇乾貨點)

  • 善加利用Google日歷與規劃系統,是先留時間,並且以穩定為原則,規劃之後就要把力氣放在執行與反思上,不要每天早上都要選擇自己要選什麼,給自己一個可以信賴的任務系統。
  • 規劃、執行、反思,三件事都要做。執行要分開,不能邊執行邊規劃、不能便執行邊反思。
  • 把學習小目標訂出來,並連帶設截止時間。
  • 建立穩定的作息,要控管精神與意志力,例如明早要學線代,就要先為學習做好精力預備。
  • 提高學習的神聖性,設立自己的原則,不要軟掉被其他事吃掉。
  • 視覺化自己的學習債,用便利貼貼在宿舍、Google Keep、Google calendar,都可以幫助這點。
  • 在執行中找到計畫與現實的落差之處,透過反思來降低這樣的落差。

第三階段:還是上課好了

前面有提到,我低估了上課的價值。而現在我比較了解了。

微積分剛好拍到大家拿考卷的樣子。司靈得老師要求比較多,因此讓我一直在學習軌道上。

所以我下學期的規劃,會要求自己參與更多的課堂上學習,就算要增加自主學習,也會上課與自學並行。
一方面要減少學習債的發生,另一方面我發現一些課堂好處,特別對於數學系來說:

過度直觀地數學,不全然是好事;有時上課時覺得上課覺得概念被包裝的很複雜,也不見得是壞事。

因為嚴謹的理解是重要的,抽象也是有意義的,都是數學學習的一種本質。簡單不見得是好。

另外是我意識到,其實可已透過自己的準備,讓上課發揮最大的價值,具體的方式是:先自修內容,對該堂課已經有一定的掌握,把上課當做複習,也在上課時完成作業,中間會發現自己不了解的地方,剛好在上課補足。

有餘力的話,再下課時把所學寫成結論式筆記、教別人。要做到這種結論式筆記,其實是需要在課堂上學到老師切入主題的方式,才更容易做到的,光是自己讀,在統整部分都常會比較吃力。

原本是:上課+學習+理解 > 練習與解惑> 回顧
調整成:學習+理解 > 上課+練習與解惑 > 回顧

就這樣一個簡單的概念,是我下學期想挑戰的方向。

另外,關於避免學習債:假如真的要翹課,只有先預付時間,沒有先欠著這種事。如果我跟課堂同進度,也不要翹課,超前才能。跟財務管理一樣,債務以及這些簡單的原則,都是在錯誤中體會的。

化學老師Henryk(波蘭人),以及他細心的圖解軌域。

第四階段:還是翹課好了

沒想到還有第四階段對吧?前面講了欠債的危險與自學的困難性,竟然還沒放棄翹課的想法啊。

其實第四階段還是合理的,因為在網路時代,成為一位自主學習者是需要、重要、必要的。我覺得這樣的翹課已經是最高境界,而且不要貿然做,要評估自己同時具備五個先決條件,在考慮這個階段:

  1. 進度超前,做習題已經都可以過關的程度。自學的內容已經跟課堂沒有交疊(在課堂跑自己的進度,不會有額外收穫,只會被打擾到)

2. 自主學習是扎實的,不能累積 #學習深度債。

3. 有學長或老師可以對話學習上的問題。

4. 類似讀書會的同伴,因為透過討論得到更多學習是重要的。

5. 有自主學習的架構(硬起來,時間不能被吃掉!),也有經驗、有自主改善的能力(也就是察覺與微調,PDCA)。

這樣的狀態或許很難,需要下很多功夫,但是這就是我對理想中在大學自主學習的想像。

很喜歡交大數學系的教室

這學期快結束了,一邊做一些學習的回顧與感想。

這篇文章對我來說是很好的回顧,雖然高中就已經在跑大學式的自主學習,但自主學習就像肌肉,要一直鍛鍊才行。

--

--

黃岳涵|Yueh Han Huang

Software Engineer @ Meta; 練習問得更深,解釋得更清楚 📚 bojne.com